现代印刷术是在()国家诞生的(现代印刷术)

导读 大家好,我是小科,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。现代印刷术是在()国家诞生的,现代印刷术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活字印刷术...

大家好,我是小科,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。现代印刷术是在()国家诞生的,现代印刷术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发明的,这个没有争议。木活字、泥活字、金属活字都是中国古代发明的,这个也没有争议。那么既然中国早早发明了这项技术,为啥使用的比例一直很低?为啥占主导的一直是雕版印刷?

一、成本高昂

汉字的数量很大,一副活字要满足排版的需要,最少也得有几万个活字。这样大的数量,制做成本很高,花费时间很长,一般私人的印刷作坊投资不起。铜活字的投资更大。举例来说:元代王祯在任宣州旌德县尹时,利用地方政府的财政力量制木活字,“二年而工毕”。清代翟金生为了复活泥活字技术,竭尽家财,重头摸索外加制造一整副活字,居然费时30年。当代的孙寿龄先生和尹铁虎先生为了再现泥活字的制备技术,也分别花费了2年和2年的时间。只有清朝的武英殿铜活字和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,动用国家的财政力量,才能较短时间内完工。而欧洲的文字以字母为基础,不需要制造那么多种不同的活字,这样成本就低多了,所以后来欧洲谷腾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术之后,能很快流行起来。

另外,与雕版印刷不同,活字印刷需要雇读书人来排版。从一大堆排好待用的活字里检字,相当于每个字都要查字典,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。就算能雇到愿意干这活的读书人,雇用的成本也绝不会低。而欧洲的字母文字不会出现这个问题,所以成本低。

印后拆版把各活字归位,也是很繁琐的工作,同样相当于每个字都要查字典。此外还有别的问题,比如木活字“与药(指固版用的粘药)相粘,不可取,不若燔土”,而且“木理有疏密,沾水则高下不平”,所以毕升采用泥活字,但泥活字拆版以后清除活字身上的残留粘药也很费时费力,导致成本上升。所以现代铅活字浇铸技术成熟之后,宁愿把拆了版的铅活字重新融化铸字,也不愿分字归位再用。

所以,在中国古代,如果一样东西的印刷量不大,活字印刷术的成本太高,很不合算。如果同一样东西的印刷量很大,雕版印刷同样占上风,因为印刷量很大可以保证收回成本,而雕版印刷出来的东西通常比活字印刷清楚漂亮、质量更高,而且可以带图——比如比较流行的带绣像的小说,看这种书的人多少有点人文情调,当然更愿意选择更精美的雕版印刷品了。只有大量印刷很多不同的东西,活字印刷才有优势——听起来好像很适合办报嘛,但中国古代在这方面有多大需求?古代读书人毕竟很少,因此受众少啊。而新_闻传_播一大特征就是要求大众化,否则怎么收得回成本?

二、关键技术缺失

中国古代的几种活字都有缺陷。木活字的问题上面已经讲过了。泥活字的主要问题是容易破碎损坏——其实平心而论,毕升的胶泥活字与普通的泥制品是两回事,无论硬度强度都还算不错,但仍然不够——本来活字就宝贝得很,哪儿能随便损坏呢。要承受印刷的压力,无论木活字、泥活字,较长时间使用强度都不够。

中国古代铜活字的问题,一是成本高到恐怖,比如清朝皇帝最后忍不住把它们全拿来铸钱了;二是传统的烟墨这样的水性墨在木活字上问题不大,但在铜活字上附着性很成问题——容易变成墨水珠。有点理工科背景的现代人当然知道这是一个表面自由能的问题,就像水在非常干净玻璃表面的是铺开的,而在有油污的玻璃表面是聚成滴的。但中国古代人不知道啊,所以这个问题始终解决不了。

后来欧洲谷腾堡的铅合金活字印刷术同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:铅合金容易浇铸,成本也较低;采用油性墨而不是水性墨,这样墨在金属活字上的附着性问题也解决了。谷腾堡还发明了印刷机。所以谷腾堡的发明是一个体系:铅合金活字、油墨、外加印刷机。所以如果主角想用活字印刷术印书印报,至少先把前两样发明了再说。如果主角记不得调制油墨用亚麻籽油比较好的话,估计需要花一段时间来摸索配方。

三、从社会大环境看印刷术

如果再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印刷术在社会(这个大系统工程)里的位置,就可以更进一步明白,为什么活字术在其发祥地中国,几百年来发展缓慢。从社会环境来分析活字印刷技术史,可以看到:

1. 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不发达,始终是自然经济占主流地位,缺乏了市场经济利益推动的活字排版印刷技术,就缺乏了改进发展的推动力,处于自生自灭状态。以至于,康熙年间连皇家印刷《古今图书集成》采用铜活字技术,竟也没留下可靠的技术档案,(幸而,乾隆时期的武英殿木活字聚珍版图书,金简大人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《武英殿聚珍版程式》(1776,横向比较——美国开国年))。以至于,由康熙朝着手准备的“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,排印书籍”;在雍正朝(1728)武英殿排印出66部《钦定古今图书集成》共万余卷,1.6亿字,5020册(比著名的第11版《不列颠百科全书》篇幅规模大四倍),却在乾隆初年改铸为铜钱!然后,再由金简重新刻木活字排印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》[3]P172,P200。在皇家工场里,金属活字技术与木活字技术也是自生自灭,皇家工场汇集了全国的技术精英,却游离在了商品经济之外。皇家技术可以为社会提供高精尖产品的样板,但不计成本的皇家技术却不可能促进民间产品的商业化、市场化。

2. 如前所述,活字印刷术相比雕版术,是一种技术含量更高的工艺技术。技术含量高,除要求实际工作的工人要有较高的技术素质外,还要求有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参与研究、改进、发展和总结经验。但是,许多方面的社会因素都限制了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活字印刷,和其它的技术、工艺的发明与改进。象宋代沈括那样能记录下毕升发明,象元代王祯那样能积极领导木活字印刷工程实践,象清代翟金生那样能坚持三十年,竭举自己的家资、不管社会不理解的人际压力,试验复活毕升泥活字工艺,实在是古代知识分子里的凤毛麟角。于是,在古代的中国,始终没有建设起专门的活字印刷技术队伍。即使在印刷史著作里还能见到更多的民间金属活字印刷家,木、陶活字印刷家的资料,但这些活字印刷家往往也是雕版印刷家,活字印刷术没有成为独立的技术。

参考:

牛津版《技术史》

徐苏《我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为什么发展缓慢》

金岷彬《古代活字印刷术为什么未能取代雕版印刷术》

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。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