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小科,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。如何创新茶叶的销售方案,如何创新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之前我思考过很多很多,今天先写一些,以后想到了再补上。
首先,什么是创新?我觉得创新应该是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想法,或者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。
你可能会想,难道无论什么怪异的事物都能称为创新吗?这不得不说到我的一次经历:上个学期,我们上了一门叫做“数字系统设计”的课程。
课程伊始,在我们基本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,老师要求我们开始自选一个课题,然后自己动手做。
我们能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好是坏吗?与其纠结想法是否可行,不如大胆去想,然后让老师来评定呢。
试想一下,如果你刚提出一个似乎有意思的想法,就被别人一棒子打死。
那么谁还会有这种创新的兴致呢?“大胆假设,小心求证”,创新不能为对错而停止脚步,我想表达的大概是这个意思。
OK,如何创新呢?为了便于论述,我再绕个弯弯:“中国人如何缺乏创意”?我们哪里显得没有创意了?我们怎么觉得自己没创意了?山寨- 喜欢模仿。
千篇一律。
提出的好想法没人接受。
老师/领导/上司不同意:“我们有规定的。
”算了,COPY一下吧,自己想多累。
……是不是? 个人见解终于来了:1.为什么只能模仿?媒体常说:“没有核心技术。
”很在理。
换句话说,“没有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或者问题的关键所在。
”关键就是很多人往往对自己会用的东西“不理解”。
我们都会用安卓手机,不用管他什么原理。
不理解,拿来主义,这是省事的好事。
但如果是做产品,不理解操作系统的本质以及更多的细节,就无法做出超越安卓的产品,只能停留在“深度定制”甚至只是“UI”的层面上了。
那么,什么又是“理解问题的本质?”举个浅显点的例子(以下描述仅限八宝粥罐头这种)。
你要开一个易拉罐,你知道关键就是那个拉环。
恭喜你,你对易拉罐已经有初步的理解,可以远远领先阿猫阿狗了(不排除个例)。
相对于完全不懂的阿猫阿狗,你就是理解了问题的本质。
然而,如果有个人学过杠杆原理,他会想到,“拉环和盖面垂直的时候最省力。
”这是更深一层的理解,一般人很难想通这个道理,更别提掌握这些物理规律了。
可即使学过物理的人也不一定能做出舒适的拉环。
制作拉环的人,要考虑拉环的孔径、形状、和盖面接触点的大小、接触点距边缘的距离等等,盖子既要省力又不能从罐子上完全割离,这些都要经过一定的计算。
制作拉环的人更比不上发明拉环的人。
几块金属片,一片切出小洞,卷曲边缘,成为坚硬而不伤人的拉环;另一片切得不深不浅,可以剥离;将两者通过铆钉结合,构成小小的机械结构,作为施力点的拉环和作为支点的铆钉足够坚硬,作为受力点的盖面和盖缘拥有弯折并形变的潜能,盖面剥离的同时拉环达到最省力的角度……这些巧妙的特性,恐怕还需要更多的机械设计基础和经验吧。
这样一分析就很清楚了。
理解是可以不断深入的,只要理解到一定的深度就能做出别人无法理解的、与众不同的东西,这就是创新!说白了就是这么一回事。
所以说,担心中国无法创新,至少在这个“理解”的层次上,是不必要的。
只要不断探究下去,总能够触及到更深层的本质。
2.不可不提的其他几个因素。
· 国内的学术环境是个大问题。
学术风气败坏的情况下,谁还记得发现真理的快乐呢?动机不单纯的人很难静得下心来慢慢做研究,何况慢慢地“思索”“问题的本质”,“磁单极子在哪”又不能当饭吃。
· 信息爆炸的年代,我们甚至连完整地看一篇文章都难以做到。
· 懒惰。
习惯于模仿,导致对创新根本想都不去想,“差不多就行”。
· 想当然,从众,对基础问题不屑一顾。
很多拿来就用的后果是忘记了适用范围导致出错。
比如偏导数存在的条件?据我所知很多人把公式拿来了都会忘记后面括号标注的条件,因为它们发生的可能性实在太小。
但确实不能忽略。
· 缺乏沟通。
有想法没处说。
懒得说。
或者“这个想法有些怪异了吧?说了也没人接受。
”直到“说了也没人接受那我以后都不说了浪费时间。
”这不是夸张。
食堂的饭菜千篇一律,有多少人试图沟通?· 没有(来得及)付诸实践。
我想到这个点子已经很不容易了,就交给别人来实现吧~或者,等你想到的时候别人已经做出来了,或者将来有一天,“我也想到过这个!看我厉害不?”终究还是实现想法的人说了算。
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梗就是牛顿和莱布尼茨。
牛顿如果只是说“我早就想到了”而拿不出实际研究成果,又怎么可能扳回一局呢?(虽然历史确实有点黑) 3.缺少的就是解药缺什么就补什么,怎样创新显而易见:· 慢下来,慢下来,静下心来。
· 扎扎实实地研究那些看似基础的问题。
· 勤奋一点,坚持一点,排除各种欲望的干扰。
· 试着独立思考(对事物的性质进行分析评判等等),不管环境如何都不要放弃。
· 试图沟通(使自己的表达更加清晰)或者创造能够交流点子的平台· 偶尔实践一下自己的点子,肯定又能发现更多的问题。
先写到这。
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。